1.忌在公共場合對男孩大喊大叫 每到傍晚時間,總聽到男孩父母的各種嘶吼: "回家吃飯啦!" "趕快寫作業啊!" "你的耳朵是聾了嗎 ,啊?" 隨后就是男孩們哭倒一片。 男孩父母組團抱怨:跟男孩說話太累了,怎么吼都沒用! 但是,男孩真不是故意的。 科學研究發現,男孩大腦中負責「語言和情感交流」的區域開發比女孩晚! 所以,男孩對聲音的敏感度比女孩差。 不在公共場合責備孩子,因為孩子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保護。 2. 忌不讓男孩哭 前不久,一位小男孩抽血的視頻走紅。 男孩不敢看針頭,一個勁地自我鼓勵:「我是男子漢,一定要勇敢」。 隨即用手擋住要打針的胳膊,哭喪著臉對醫生說:「可是我好怕。」 我很想告訴他:「哭一下也沒事的,因為哭泣并不意味著不勇敢。」 我們習慣鼓勵女孩大膽表達情緒,卻經常告訴男孩,不許哭...... 阻止男孩承認本身的情緒,妨礙男孩的情感發展,是引導男孩遠離自我內心的一種錯誤情感教育行為。 所以,請把哭泣的權利還給男孩。 3. 忌不愿意放手 曾被譽為「東方神童」的魏永康,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,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。本是前途大好,卻因為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而被學校勸退。 而這一切的源起,是魏永康有個不愿意放手的母親。 為使兒子騰出時間看書,她包辦了兒子的一切事務:洗衣、做飯、洗澡、洗臉...... 于是,當魏永康脫獨自到大學讀書,隨即進入失控狀態:天熱不知道脫衣服,房間堆滿臟襪子和臟衣服,甚至忘記參加考試和撰寫畢業論文...... 對男孩來說,獨立自主和承擔責任是成熟的基本要求。 養女兒的三大忌 1. 忌只給女兒買女孩的玩具 BBC有一項測試《性別偏見很可能抹殺孩子天性》。 實驗人員將女寶寶和男寶寶互換衣服和名字,請志愿者陪他們玩。 結果顯示,志愿者根據他們看到的性別,潛意識地為寶寶們選擇了「適合」他們性別的玩具。 比如: 被打扮成男孩的「瑪爾妮」,得到的是機器人、玩具車和益智游戲。 而被打扮成女孩的「愛德華」,被引導玩耍的是哄洋娃娃睡覺的游戲。 千萬別小瞧女孩的玩具,父母給女孩提供的玩具,影響著女孩的選擇,蘊藏著女孩的未來。 2. 忌給女孩局限性的暗示 臨近放假,表姐為一雙兒女的特長培訓班而忙碌著,給兒子選擇了圍棋和編程,給女兒選擇了繪畫和舞蹈。 她給出的理由是:「女孩理工思維弱于男孩。」 然而,女孩的理工思維真的弱于男性嗎? 美國第一位女宇航員薩利·賴德用她的經歷否定了這個說法。 她說自己非常感激父母從小鼓勵她勇敢探索,培養她對科學的濃厚興趣,才有了她日后的突破與成就。 父母的暗示,對于孩子的成長有很強的影響力。 3. 忌千依百順,令女孩恃寵而驕 父母總是覺得「女孩要富養」。 帶孩子到菜市場,孩子一接觸到菜,就以「不干凈」為由制止孩子。 女兒上學時哭鬧,心疼得一度崩潰,甚至想去幼兒園照顧女兒…… 這就是所謂的富養? 對女兒的教育應是有原則的愛: 犯錯后,讓女兒罰站以反思自己的錯誤。 不能因為女兒哭,就遷就她,否則很容易養出公主病。 父母應該引導女孩獨立思考,帶女孩見識更開闊的世界,用愛和理解,來養出女孩富足的人格。這才是真正的富養 給女孩愛,給男孩尊重 當與兒子相處時,尊重他哭泣的自由,尊重他獨立的渴望,尊重他不怎么「聽話」的可愛特質。 當與女兒相處時,鼓勵她自我選擇、自我突破、自我負責,當她精神被富養,就有創造幸福的能量。 只有用愛來滋養女孩的內心,用尊重來給予男孩力量,他們才能在人生路上勇敢前行。 |
市委常委班子召開“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”專
規范非營利性幼兒園收費 抑制過高收費